75大和尚们的手段一

第(2/2)页

教、禅、密、净五宗。这五宗作何解释?”



        印慈大师道了一声阿弥陀佛,缓缓开口道:“所谓律为佛身,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即佛语,乃依教修观耳,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此指见自性天真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取即身了生死为成佛,非成福慧圆满之佛也)。禅是佛心,净为诸宗之归。”



        释德追问道:“话虽如此,要深得佛法心要,就要‘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非相,直指人心’,这莫过於禅宗了。请印慈大师用禅宗的理解实例表述一番?”



        印慈回应道:“法无高下,当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灵。佛陀示现人间,入世度生,为救疗众生疾苦而开示佛法真理,教导种种妙法良药。”



        “佛法讲当机,要根据人、社会、时代环境的情况等,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因时制宜!药要救人,在乎是否对症、能否有效治病,而不在乎其它。这就是实相,而非非相,直指要害,就是本心,本心即人心,这便是禅宗。”



        这释德也好,还是印慈也好,都是佛法高僧,好几十把刷子呢,这才刚刚是开胃菜,后面争论的那才是高深莫测的境界呢。



        释德: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



        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印慈:「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既然知道了,要如何才能做到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



        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



        论述到这里,众行僧和众沙弥深入浅出的明白了参禅的目的和放下执念的方法,即可茅塞顿开,醍醐灌顶,开悟了不少,把他们心里多年来的疑问给解决了。



        大师不愧为大师,真是听得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释德和印慈也是顶级高手过招,棋逢对手,惺惺相惜,英雄所见略同呀,从彼此对方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相互的欣赏称赞之味,同时两人也越来越专注和兴奋。



        这个大家都应该懂的,就像武将,能势均力敌的大战三百回合那是全身心的舒爽呀;两个围棋高手对弈,在棋盘上杀得难解难分,身临其境你来我往的不好痛快。



        赌圣对赌神,不仅仅是千术的较量,还有心理和演技的角逐,那可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至高境界呀;还有现代大文豪之间的撕逼大战,我去,你不够格,都不带和你对撕的。



        释德和印慈两个人就如同以上所说的状况一般,对撕了一个多时辰,看这架势,还没有撕的尽兴,两人卯足了劲针尖对麦芒的开始接下来的互相伤害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