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犒赏张丽丽

第(1/2)页

17,犒赏张丽丽

        从杨佳佳的家里出来,我和张丽丽一起直接奔沈小夫的公司来了。

        在出租车上,张丽丽我们两个人就开始聊天了

        张丽丽用赞赏的语气说,“江老师,虽然我今天有点被你绑架的感觉,但是听了你这一节诗词鉴赏的课,也不枉费被你胁迫了。你的诗词鉴赏课讲的真是美极了,怪不得你的诗写得这么好了,关于古诗词的知识,我第一次听人讲的这么生动,本来我觉得古诗词是很古板的,虽然唐诗里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有千古的名篇,但是从来没有像你这样,从历史的角度,从人物的性格,从诗人的经历,全面的去挖掘诗词的意境,你讲的让我都着迷了,我今天应该带一个录音笔,把这些都录下来,每听一次可能都会让我赏心悦目一次了。”

        我对张丽丽说,“其实课文里选的这些诗词,都是一些古代著名诗人的经典诗词,这些诗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很有成就,你比如说李白,被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李杜的诗词已经成为当时,唐代社会不可逾越的创作高峰了,除了李白和杜甫以外,后来又有被人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这些诗词都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学艺术水平,欣赏诗词的水平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文学水平,在他们这个年纪加强对唐宋诗词的鉴赏,是为他们打好最关键的一个文学基础,这个时期如果整体提高了一个人的文学素质,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更上一层楼了。”

        张丽丽看我说的那么起劲儿,来了新问题,“你今天给他们上诗词鉴赏课,看起来不仅仅是为了他们迎接高考,迎接中考,完全不是为了迎接考试,而是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推进素质教育这个高度考虑的吧。”

        我点点头说,“我给他们补习语文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和作文的写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觉得这几个学生本身的素质都不低,为什么在作文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主要就是没有从文学艺术欣赏的高度去理解课文,也没有从文化素养,文学素质上考虑自己怎么培养兴趣,怎么提高鉴赏水平,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这方面考虑,让学生们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古典文学,体验古老的中国文化,体验我们民族厚重的根,是在这美好的诗词鉴赏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做人的品位,提高道德标准,提高对事物的鉴赏能力。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但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瑰宝能够深入了解的,又能有几个人呢?把我们文学宝库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让这些学生起到鉴赏的作用,这笔提倡什么国学,提倡什么文化自信更有意义,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收益,在鉴赏中得到提高,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根本所在,无论是什么文章,无论是什么论点,都离不开社会背景,社会发展,以及时代的要求,站在我们古老中国文明的高山上,就可以俯瞰世界,就可以放开我们的胸怀,拥抱世界,在这诗情画意中迈进新时代。”

        张丽丽佩服的说,“江老师,你别说这几个中学生了,就是我在大学里已经上一年的课了,从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来说,你的课讲的都是最漂亮的,不仅听起来让人赏心悦目,而且里边的思想性,艺术性寓于其中,真是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了。”

        我被她夸的有点不好意思了,扭捏地说,“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好啊,古诗词的讲解实际上也就是这几种套路,你只不过是研究外语在行没研究过古诗词吧?如果你花点时间认真的研究一下,可能比我讲的还要好呢。其实我们的汉语和英语都是语言科学,好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尤其是文学性和艺术性,我们的古诗词在我们的文学保护中是很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果对这些文学作品不清楚不明白,不能把它们讲解出来,我还称得上是一个学中文的吗?”

        张丽丽对我接着说,“你讲课有你讲课的特点,一般的老师讲课都是想把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学生,避免不了有点填鸭式的,而你讲课是一种艺术式的,诱导式的,特别是当你讲到诗词的意境的时候,把他和绘画做一个比较和园林做一个联系和我们的自然山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诗词被你给搅和了,不仅有大自然的美丽,还有诗词本身意境的关系我们的诗词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中国意境。”

        我听了她的这篇议论,心里也是一番感慨,情不自禁的说,“张老师,你是学外语的,对于外国人,我们和他们介绍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要点,你一定要给他们讲清楚,讲出这一点,就一下子抓到了我们中华文明的精髓,也一下子就抓住了外国人的眼球和他们最关心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中国文明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意境,用什么来解释中国意境的?你可以从诗词书法讲中国的意境,也可以从中国的园林出发讲中国意见,还可以从中国的书法绘画中,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中,讲中国的意境,总之,中国的文化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境。”

        张丽丽听的目瞪口呆了,好奇的问,“你都是什么时间研究这些东西的呢?中国意境要让你说在传统文化中所有的中国艺术中都存在中国意境吗?”

        我没法跟他解释清楚,只能说我自己的经历了,“我的家乡在苏州,从小就穿梭于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我们的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是出自同一个文脉,他们很多的理论都是一样的,所以中国意境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国外园林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我学习诗词和创作诗词的过程中,慢慢的体会到中国意境,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可以说是我们文学创作的灵魂,如果掌握不好这一点的话,你写的东西你创作的艺术都会失去中国元素,不会具备中国特点的。这是我骨子里的东西,是埋藏在我血脉里的基因,这种基因应该叫做文化基因,这是古老的中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而且会永远的传承下去。”

        张丽丽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可能是在消化我说的东西,“江老师,我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我们说的中国传统的中国元素,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艺术当中,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而我们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在于对中国意境的理解和运用,这和我们的文脉传承是有关系的,而且是有很大关系的,将来一旦我有和外国人交流中国文化的时候,我一定把中国意境和中国元素的关系和他们讲清楚,只是零零碎碎的用一些中国元素,不能成为中国文化,只有具有了中国意境的文化才能够成为是中国文化。因为这些文化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精髓,有自己的文脉,有自己的传承。”

        在我们两个人之间讨论中国意境和中国文化,其实发表的见解都是很肤浅的,以我们两个的学识和阅历以及年龄,都不足以从宏观上总体上评价中国文化与中国意见,对于中国意境是中国文化,中国文脉的灵魂,也是我们一家之言,只是个人的理解,就我个人而言,对儒家文化,中国文化和上下五千年的理解,特别是对中国文学创作现象古诗词的理解,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应该也是独到的见解了。

        对于研究我们的文化现象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来说,抓住中国意境这个线索,可以把艺术文学和历史串联起来,这是一条很好的,很有价值的研究线索,如果有人顺着这个线索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话,一定会得到更深邃的结论,我们现在天天在说文化自信,但是研究的大多都是一些文化现象,对于中国意境的探讨,很早就有人进行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中国易经的探讨,以此为例探讨的很深入,这是一个国学大家,他善于从思想的深度去挖掘文化,可惜过早的离开了其他一些国学大师们,除了对我们经典的国学著作进行研究以外,也很少在宏观上对这些文化精髓进行整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研究,比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可能更深入一些。

        梁启超在晚年写了一个中国思想方fa论的国学论著,对晚清中国文化现象也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但是他们主要的观点是从思想根源上挖掘,很少在文化传承上挖掘,另外一个很共鸣的文化学者写了一本中国文脉,虽然对中国易经有深入的探讨,但是并没有展开,也没有把实力讲得更清楚,更是操场,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只是罗列出来,没有我更理性的研究,这是一个研究学者众多的时代,但也是缺乏文化大师的时代,像孔子,孟子,董仲舒和朱熹这样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统治思想都是有杰出贡献的,但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其实中国已经广泛的存在文学艺术创作,古典园林建筑,以及山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