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光阴似箭】

第(2/2)页

对坚城,炮弹打出去就跟挠痒痒一样。

  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谁更先进?

  当然是印加帝国!

  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是一座水上城市,连城墙都没有,全凭水面作为天然屏障。

  而印加帝国,不但拥有贯通全国的官道,还有马丘比丘这样的世界奇迹。这是一座高山石城,城外全是梯田,拥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城内有下水道,有作坊、庙宇、公园、避难所和居住区,阶梯和城墙全部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最大的石块重达20吨,鬼知道他们怎么搬到山顶的!

  不管是墨西哥,还是危地马拉,西班牙殖民者都势如破竹。

  就是因为前辈们的光辉事迹,皮萨罗才带着一群冒险者征服印加帝国。征服了好几年,连人家的边境要塞都打不下来,海面又被大明船队给封锁了,皮萨罗只能跟印加要塞硬碰硬。

  今年春天,皮萨罗碰得头破血流,哭着坐船回去找西班牙国王资助。

  朱海如今常住妈祖港,陈立很快获得召见。

  “浙江海商陈立,拜见伯爷!”陈立单膝跪地。

  “起来吧,”朱海粘了两撮胡须,看起来更加威猛,他笑着说,“你献上的四匹马,都是好马,公马还没被骟过,实在难能可贵。”

  陈立笑道:“好东西自然要献给伯爷。”

  朱海问道:“这四匹马,是从西班牙人手里抢来的吧?”

  陈立答道:“草民攻占了一个西班牙小镇,略有所得,算是没有白跑一趟。”

  “不错,年轻有为,”朱海赞许道,“这极东之地大得很,我一个人占不过来,需要大家一起奋发才行。”

  陈立说道:“谨遵伯爷教诲。”

  朱海不是在说场面话,而是他真的觉悟了。美洲实在太大,与其防备自己人,还不如各凭本事占领地盘,让这里的汉人数量快快变多。

  但是,朱海提醒道:“苏龙国(印加)以北,随便你怎么搞,万万不可染指苏龙国以南!”

  朱海这是把整个南美洲,都划归自己的地盘了,允许陈立在北美洲和中美洲蹦跶。

  陈立抱拳说:“草民谨记。”

  朱海扔出一副航海图:“你送我四匹马,我也回赠你一幅图。图上标注的‘鄱阳港’,现在是大明之地,你回航时可以到那里去补给。”

  “多谢!”陈立大喜,海图比什么都珍贵。

  至于劳什子的“鄱阳港”,在印加帝国南部,那里是大王子的地盘。

  借助牛痘技术,朱海已经快把北印加的金银榨干了。不能任由二王子吊打大王子啊,于是朱海派遣林石屹南下,暗中售卖兵器给大王子,让印加内战一直这样打下去。

  那“鄱阳港”就是林石屹命名的,以纪念他自己的光辉造反岁月。

  朱海的心肠,里里外外全是黑的。

  二王子对他尊崇有加,印加百姓对他顶礼膜拜,他却资助大王子打内战,军火生意赚得不亦乐乎。就算被发现问题,也可以推给海盗,说大王子的兵器,全是大明海盗悄悄贩卖的。

  战争与天花,让印加人口锐减,几年时间已减少两成,至少死了两百万人!

  但朱海还嫌死得不够多,因为仅是二王子的军队,数量就超过六万人。少部分属于职业士兵,大部分半耕半战。大明想要武力征服,那得移民数十年,必须尽快把印加的人口降下来。

  历史上,皮萨罗获得西班牙国王资助,再次入侵印加帝国的时候,大王子已经获得内战胜利。当时印加人口还剩六百万,大王子拥兵十万,只要智商正常,皮萨罗是绝对打不赢的。

  但大王子是个智障!

  皮萨罗攻占边境要塞之后,要求两军谈判,自己只带177人和62匹马出发,并要求大王子只能带5000士兵。

  印加士兵非常擅长伏击战术,大王子却弃而不用,任由皮萨罗带着一百多人,从他的地盘大摇大摆过去。随便选个合适地形,让西班牙骑兵无法冲锋,就能把皮萨罗杀死几百遍啊。

  更扯淡的是,双方谈判之时,大王子勒令部队放下武器。

  西班牙骑兵趁机冲锋,瞬间冲溃印加军队,还把大王子给抓住。而西班牙人付出的伤亡非常可笑,居然是皮萨罗本人为了保护俘虏(大王子)而受轻伤,其余士兵别说阵亡了,就连受伤都没有出现。

  或许,这就是印加人的淳朴吧。

  说好了谈判,那便真正谈判,我不伏击你的谈判团队。你让我只带五千人,那我就只带五千人,反正我的军队比你多。谈判的时候,拿着武器算什么话?我全军放下武器以示诚意,哎呀,你怎么突然进攻了!

  朱海怎么会想到印加人如此可爱?

  他正忧心忡忡呢,想方设法让这里多死些人。

  陈立不掺和印加帝国的事情,他一心一意在中美洲发展,那里的部落属于玛雅文明。

  从浙江出发,到返航至南洋,陈立用了十四个月。

  烟草、蔗糖等物品,在南洋销售一空,朗姆酒则留在船上自己喝。一百多斤松香,在福州顺利出货,卖了五千多两银子,虽然没法价比黄金,但比银子要值钱得多。

  又磨磨蹭蹭贩运货物,跟海商股东说明情况,大半年之后,陈立终于抵达天津,带着美女去献给皇帝。

  他乘船一路来到通州,居然看到了蒸汽巨兽,一辆火车冒着浓烟自西向东而来。

  蓟州到北京的铁路,全程两百里,刚刚竣工,耗时两年零三个月!

  咱们把时间拉回去,从“物理学社”成立大会说起。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