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干点实事儿

第(2/2)页

由于比较落后很多地区还实行族长制或是教长制,这些族长和教长具有非常夸张的影响力,他们甚至能号召民众起来直接对抗国家。

  1843年在科索沃、1844年在盖盖里亚、1845年在托斯凯里亚,先后发生了三次上万人的武装起义。

  山民们和失去土地的农民联合起来,到处抢夺杀戮那些身为官员的大地主,起初在那些族长和教长的带领下,起义部队攻击的还是当地官员。

  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和伤亡的不断增加,毕竟那些大地主手上可是有私人武装的,前者的目标就不再仅限于那些名声恶劣的地主和官员了。

  起义军队会冲进任何有房子住的人家里,用私刑杀死男人,带走女人,再把财物洗劫一空。

  地方上的事情传到麦吉德耳中又是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有人反对改革还屠杀支持改革的进步人士,甚至屠戮无辜民众。

  更让人生气的是皈依“天方教”的人居然和那些基督徒沆瀣一气,实在是卑劣到了极致,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麦吉德起初也派人镇压过,但是奥斯曼新军的战斗力实在有限,而且想要将武力投射到地方是需要有赋税和人力支撑的。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因为改革民怨沸腾,到处都是起义,完全就支付不起一场远征的费用。

  于是乎麦吉德只能下令当地官员和地主们自筹军饷,编练乡勇和起义军交战。

  这种方式实际上再一次默许了那些大地主们的封建权力,甚至让其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那就是成为割据藩镇。

  这一剂猛药下去果然奏效,地方上瞬间拉起来很多武装把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麦吉德甚至还因此下令犒赏过。

  但很快他又发现不对劲,那就是这些起义军似乎总也剿不完。

  眼看地方势力一天天做大,麦吉德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在饮鸩止渴。

  只不过此时再想壮士断腕已经来不及了,整个阿尔巴尼亚都变成了奥斯曼帝国身上的一块烂疮。

  其实也可以形容成是一条无法被斩断的腐化的触手,它只会不断侵蚀奥斯曼帝国的灵魂。

  不过弗兰茨准备送麦吉德一件礼物,那就是可以斩断这条触手的剑。

  奥地利可以帮忙处理北部叛乱的山民,同时消灭那些可能对苏丹不忠的割据势力。

  当麦吉德听到奥地利使臣的提议时感到异常地兴奋,阿尔巴尼亚虽然算不上什么富庶之地,但是依然是奥斯曼帝国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区,而且在叛乱发生之前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家贡献200万里拉。

  (奥斯曼里拉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货币,与英镑的兑换差不多是30比1,不过随着麦吉德的改革迅速贬值。)

  此时奥斯曼帝国一年的收入仅为1.5亿奥斯曼里拉,还没有奥地利帝国的一个沿海省份多。

  “那么代价是什么?”

  麦吉德很清楚这样优厚的条件,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利益,否则也没有人会主动接下这个烂摊子。

  实际上麦吉德甚至考虑过向奥地利出售这个省份,毕竟与其烂在手里恶心自己,不如卖出去省心止损。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