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十成

第(2/2)页

专业技能,而且大多数人都有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创伤,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本身就是定时炸弹。
  最低生活保障和安全感,最容易提供这些的便是军队。严苛的纪律和相对平等、包容的环境反而更加容易让这些人获得归属感。
  维也纳地区有十万人入伍,这对于一个仅有百万人的城市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不过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十万人中80%来自德意志其他国家。
  事实上德意志地区一直有到奥地利参军的传统,尤其是一些在本国没什么出头机会的小贵族。
  因为奥地利经常吃败仗,而一旦吃了败仗,那些原本尸位素餐的大贵族就不得不让出一部分职位和机会,这便是小贵族们上位的机会。
  毫无疑问这批人的军事素养和战意也是最高的,甚至很多人本来就是其他国家的军人。
  加利西亚的参军人数同样很多,参军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人是为了保家卫国,有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单纯只是想出人头地而已。
  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信念,他们都相信奥地利帝国一定可以获胜。
  不过弗兰茨并不打算把加利西亚的新兵送上战场,没别的原因,单纯是因为素质太差,而且德意志邦联的战争,把一群斯拉夫人送上战场总是感觉怪怪的。
  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刚好呈现出两个极端,波西米亚地区的征兵处门可罗雀,而摩拉维亚地区征兵处却是门庭若市。
  布拉格城内的反叛虽然被火速镇压,但是影响却出奇的恶劣。
  这自然是英国人的功劳,否则波西米亚的农夫又和城市里的老爷们有什么联系。
  当然这也是民族交界地带无法避免的问题,外来的德意志人与本地的德意志人和捷克人争夺着生存的空间和工作的机会,冲突自然无法消弭。

  不可否认的是德意志移民的素质普遍要高于波西米亚的捷克人,而由于奥地利帝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以及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双方的矛盾要比历史上激烈得多。
  而德意志人参军大多数也会去维也纳,在他们心中那才是属于他们的城市,所以波西米亚的征兵处不得不面对门可罗雀的现实。
  摩拉维亚地区,德意志人、捷克人、犹太人早就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同时经济、政治、文化都与奥地利紧密相连。
  而且摩拉维亚的忠诚派势力强大,历史上他们就是自己镇压了叛乱,然后出兵帮忙镇压其他地区叛乱。
  奥地利帝国这些年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作为受益者他们自然更愿意为国效力。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摩拉维亚的衰落,弗兰茨派出了大量地质学家在当地寻找资源,因为后世捷克最大的煤矿就在摩拉维亚境内,而非波西米亚。
  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勘探队在摩拉维亚南部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煤矿。这个煤矿可以保证摩拉维亚不在工业时代走向衰落。
  不过在弗兰茨个人的规划之中,摩拉维亚依然应该以农业为主。
  总之除了驻守在三国边境的十万部队和拱卫维也纳的十二万部队,以及维持地方秩序最低的兵力不能动以外,剩下四十四万军队都可以投入到对法国的战斗之中。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