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超越时代的见解

第(1/2)页

、、、、、、、、、、

        但宇明在这个问题上,看法又有所不同。他虽然偏向郡县制,但却不完全否定分封制。他认为,可以在朝廷打下的,离都较远的新领土,实行分封制,封一些皇室成员去那里建立自己的王国。同时,允许他们建立军队,向外扩张,凡是打下的领土便是这个王国自己的。

        当然,这样做有可能会出现边疆的王国实力强过了中央朝廷,最后发兵夺取皇位的情况发生。

        但宇明却认为,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事,那说明中央王朝已经衰落了。就算边疆的王爷不打进来,北方草原的异族,或者南方的蛮族、中原内部的叛乱者也会推翻中央王朝。与其让天下落入皇室之外的人手中,不如落入皇室的其他成员手里。

        这一论调又吸引了众的注意,虽然有不少诸侯不以为然,但孙思邈却是目光闪烁,显然为之所动。

        接下来的几个问题,宇明和其他诸侯倒都没有多表现,在财政、税收、内政等方面的回答,都算是中规中矩。相形之下,李渊由于出身关陇门阀,且又正式称帝,在这方面倒还表现突出,赢得了不少的认可。

        很快便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孙思邈喝了一口茶后,方正色道:“现在也到了论道会快结束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中原王朝自秦统一天下以来,便外患不断。先有匈奴南侵,后有五胡乱华,在隋朝时又有高丽、突厥之患。如今高丽已灭,可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南诏,北方的突厥,依旧对我中原虎视眈眈,意图南下。不知各位诸侯可有何良策对付这些异族?”

        这个问题是由萧铣先回答,他的答复没有什么新意,延续了当年裴矩就突厥的威胁问题,向杨坚的献策:无非就是送其礼物,安抚其领为主,然后挑拨其内部纷争,好由中原王朝坐收渔利。

        而李渊的回答则要强硬一些,认为可仿效汉朝,在初期天下刚统一时,不妨暂时委屈求全,待兵力强大之后,便组织大军反攻草原,消灭突厥的有生力量,同时修建长城,以防止突厥军南下。

        其他的诸侯回答都跟萧铣和李渊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毕竟漠北的边患由来已久,草原各族都是全民皆兵,且全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中原王朝即使派大军前去追剿,也往往是疲于奔命,杀敌一千,自伤八。即使是在汉武帝时期,也没能灭了匈奴。

        而当轮到宇明发表意见时,他却郑重提出,不管是修长城防御,还是派出军队进攻草原,都是制标不制本的方法。

        “修长城其实是一种被动防守的措施。我国北方边境长达数千里,敌人从草原上调集大军攻其一点,我守军便往往因寡不敌众而被敌人突破,使长城防守形同虚设。而当我军调集大军前来支援时,敌军便早已抢掠完毕,回到草原去了。”

        “而象汉武帝时期那样,主动派军队深入草原腹地,打击敌人,虽然进了一步,但却仍然是制标不制本的方法。因为汉军当时攻克了匈奴牙帐之后,便军队撤回中原,将草原重新让给了匈奴人。他们虽然损失惨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便会恢复元气,再南下。所以从汉武帝之后一直到晋末,匈奴都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最后五胡乱华之时,这些匈奴人还是其中的主力之一。”宇明详细叙述道。

        李元吉听到这里,却是冷哼了一声道:“宇明,你光是否定别人的作法,自己却又提不出解决北面边患的方法,又有何意义?你既然能提出什么君主立宪制,想必也有解决突厥人的方法吧?”

        宇明听闻之后,却是哈哈一笑道:“李元吉,本王当然有办法了。只不过,在座的诸侯中,便有人与突厥人暗自私通,甚至想作突厥人南下的马前卒。如果我在这里说出来,只怕那人立刻便会向突厥的颉利可汗通风报信……”

        之前红袖便向他提醒过,称梁师都和李渊都可能和突厥人暗中有来往,在这种场合,最好不要谈及对付突厥人的具体策略。

        梁师都听到这里,立刻便反唇相讥道:“宇明,你别血口喷人!谁跟突厥勾结了?你有种就拿证据出来,别挑拨离间!”

        红袖此刻故作惊讶道:“唉哟,梁使君是怎么了?我家夫君只说有人与突厥人勾结,又没说这人便是梁使君。怎么梁使君那么激动呢?”

        梁师都顿时张口结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冲动了,中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