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上下莱茵集团军 (续)

第(1/2)页

  “所以,我军在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围歼掉卡尔大公指挥的德意志联军主力,而最低标准也要彻底摧毁那位奥地利王子与其麾下野战部队的战斗意志,也就是卡尔大公直属部队的中莱茵军团。



  其后,在德意志东面,下莱茵集团将继续保持攻势,沿着美因河及其支流向东,将围歼或重创奥军的瓦腾斯来本部,令其残部赶回到波西米亚高地,在留下部分监视部队外,下莱茵集团主力将掉头南下纽伦堡,沿着连接多瑙河的古罗马运河,占领神圣罗马帝国议会的所在地,多瑙河河畔的雷根斯堡;

  而在南德意志方向,上莱茵军团由于之前已成功迫使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等诸侯国退出战争,并且占领了法兰克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在彻底掌控了内卡河及支流的河航道之后,来自后方补给将变得迅捷可靠。预计在1796年下半年或是1797年年初的时候,上下莱茵军团将会在雷根斯堡一带胜利会师,继而向维也纳进军。

  届时,两个莱茵集团军的主力部队不会低于10万,再加上我亲自的统帅的战略预备役军团5万人,聚集于雷根斯堡的法军预计会达到15万兵力。此时此刻,我军就将实施德意志战争的第三阶段,那就是攻入奥地利本土,迫使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签署城下之盟……”

  第二阶段的战略意图,基本上与另一时空,卡尔诺制定的军事方案大致吻合。唯一的区别(也是前提),就是莱茵集团军(主要是下莱茵集团军)必须歼灭或是重创德意志联军的战略机动部队,也就是卡尔大公的直属部队。

  否则,这场德意志战争的第三阶段战役会被安德鲁无限制推迟,两个莱茵集团军只会固守当下已占领的安全区域。10-15万法军在从美因河与内卡河上获取后方补给的同时,还将与卡尔大公麾下的,实力犹存的德意志联军继续保持对峙……

  最初,总参谋部和贝尔蒂埃将军的意见,是要以两个莱茵集团军所在的多瑙河为进攻奥地利的重点,而南面的意大利军团不过是辅助作用。

  然而,安德鲁却执意将势力较弱的意大利军团,提升到与多瑙河方向的同等位置,而且他还不愿意多解释其中的缘由,只是语气平和的告诉总参谋长只需拭目以待就行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安德鲁更懂拿破仑,哪怕是现如今的波拿巴将军自己。安德鲁之所以在德意志战场上采取这种稳健或是保守的进攻策略,只是他相信,不,是非常确信拿破仑和他的意大利军团一定会在意大利战场上,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

  历史已证实,无论是北面的多瑙河,还是南面的阿尔卑斯山,这两个进攻维也纳的线路,只要一路法军成功侵入奥地利的核心本土,弗朗茨二世皇帝就会屈辱的选择和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第三阶段战争”应该属于拿破仑和他的意大利军团。而两个莱茵集团军,更多是吸引卡尔大公及麾下的奥军主力,阻止他们继续南下增援到北意大利战场。



  在结束两位集团军总指挥会晤前,安德鲁告诫道:“再没有围歼敌方主力部队之前,上下集团军的活动范围应尽可能的,控制在蒸汽船只所能航行河道的30公里范围之内。另外,总参谋部的两个通讯营,也已在两周前配属给上下莱茵集团军。该通讯营会在集团军、师、旅与团一级,配属一种全新高效的战地通讯指挥系统,可以保证集团军司令部与各个团一级的指挥官,保持实时通讯。”

  毫无疑问,安德鲁的这一番话,实际上是说给索汉将军听得。那是在巴黎,有线电报已开始在各个国家机构,包括警察局与宪兵部队中逐渐普及。身为总参谋长贝尔蒂埃与宪兵总司令佩里尼翁,二人早已见识过这种有线电报的神奇魔力。

  然而,因为金属线路的质量问题,加之研发的中继器迟迟未能取得重大进展,使得电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很厉害,导致有线电报最长传输距离仅80到100公里。如果再考虑到暴雨、酷热与严寒等天气因素,以及动物及人为的各种破坏,有线电报的实际传输距离也不会超过40到50公里。

  当然,对于一座城市内部通讯,或是一场大型战役的指挥系统,这种缩小版的有线电报也足够了。为了保证有线电报的绝对安全,每个电报营的机械设备与电报员,都交由宪兵队实施保安。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