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朱高煦这小子刚就藩,就带兵把沙国城池围了?

第(1/2)页

149:朱栎监国,朱元璋想要提前退位?

        又是两年。

        第八个人格就要出现了。

        朱栎现在却是痛并快乐着。

        除了时不时脑瓜子会有阵阵刺痛,而且他更担心的是,这回分裂出来的人格该不会还是孙权这样的货色吧?

        虽说这小子也有点用处,可比较诸葛亮等人,还是太水了点。

        下了早朝,朱栎就进了御书房,开始处理六部和大明各处递交上来的奏折。

        原本按照朱栎的认知,这些奏折一般都会分类的。

        比如一些地方事务,牵扯官员品级在三品之下的,太子监国时完全能自助决断。

        而牵扯到朝廷中央,官员品级在三品之上的,太子就得先给出意见,然后报给朱元璋进行审批。

        貌似在朱标监国的时候,也是按照类似的办法在施行的。

        朱元璋作为皇帝,也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太子任意施为。

        但监国了一段时间之后,朱栎就发现自己错了!

        大错特错!

        儿子朱匣秋出生之前还好,朱元璋还会主动过问一些比较敏感的事件。

        可自从朱匣秋降生之后,朱元璋每天都往东宫跑,整日就围着孙子转,似乎把自己是皇帝这茬都给忘了!

        朝廷的大事小情,事无巨细,全都让朱栎一个人来做决断。

        就算朱栎拿着奏折递到他跟前,他连看都不看一眼。

        朱栎整个人都快麻了!

        他哪能想到,朱元璋打算明年就退位,打算当一个逍遥的太上皇啊?

        要不是朱元璋求稳,想给朱栎一个过渡的时间,能够通过监国适应帝王日常之后再让他继位,朱元璋恨不能现在就把皇位传给朱栎,这样他还能多活一两年!

        更重要的是,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理由名正言顺的逗弄大孙子了啊!

        总之朱栎的内心是崩溃的,他现在是彻底被这些朝政给捆缚住了,这样下去可不行。

        以前他天天能跑去破逆军,当了太子之后三五天才能去一次,而且还是见缝插针得空闲的时候。

        朱匣秋出生之后,他一个月也不见得能跑破逆军两趟了。

        “你这个皇帝老子之前把丞相的位置给废除了。现在虽然搞了个内阁,但以他的性子,内阁基本上没啥作用,大小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的。”

        “你若是想自己轻松一点,就得抓紧时间把内阁给培养起来了。”

        诸葛亮也看出了朱栎的郁闷,就笑呵呵地提醒道。

        “你说的没错,内阁的确要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才行。可现947在最关键的是还没培养起来啊!”

        “就现在内阁那帮老儒生,你放心把各部的奏折先交给他们过一遍?”

        朱栎闻言不由翻了个白眼。

        这个问题不用诸葛亮提醒,他早就想过了。

        但眼下能够让他放心的内阁班底候选人,也就一个杨士奇而已。

        而杨士奇也就一个人,还不足以对抗如今内阁当中的那帮老顽固的。

        直接让杨士奇当首辅,那不是扯淡么?

        太年轻了,三十岁的首辅,能力且不说,资历根本不够的。

        别说百官会怎么想,连他自己都觉得扯蛋。

        不过唯一的好消息是杨荣和杨溥今年刚刚进士及第,日后的内阁三杨,算是基本到齐了,只不过这两位才刚入翰林院,想要等他们能跟杨士奇一同辅政,至少还得培养好几年才行。

        三杨,那可是永乐时期朱棣最倚重的内阁大臣,能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在这样的能力下,三人各自的一些小缺陷,也就瑕不掩瑜了。

        “要不然你先把你老丈人杨启提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如果让他和杨士奇在内阁当中搭档,不说完全压住原来那帮老儒生,至少分庭抗礼还是做得到的。”

        “而且杨启的资历完全足够了。两人一个是礼部尚书,一个还是兵部尚书。让这二人主政内阁,也完全够格了。”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就给朱栎想了个过渡时期的办法。

        当然,杨启太过中庸老成了,以他的性子当首辅,虽然会很稳,但做起事情南面束手束脚。

        但胜在他是朱栎的自己人,用的放心啊!

        让杨启当首辅,相当于是给杨士奇开路了。

        就像之前杨启代任兵部尚书,等时机合适了交给杨士奇是一个道理。

        日后等杨启退下来,那内阁首辅的位置,自然就是杨士奇的。

        “这倒是个办法啊!”

        “让我那老丈人当首辅,杨士奇给个次辅,先过渡个两三年,等本宫登基了之后,再想办法给杨士奇扶正!”

        朱栎闻言顿时双眼一亮。

        他之前之所以没想过让杨启当首辅,就是因为杨启性格的原因,太过保守了。

        这也没办法,他本身就是礼部尚书,讲究的就是一个遵循礼制,喜欢在一个框架内做事情。

        想要当好一个首辅,光是求稳没用的,还得开拓创新,有进取和改革的心思才行。

        就这一点而言,杨启显然是不合格的。

        但如果是作为过渡,给杨士奇开路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至于杨荣和杨溥二人,他想个办法先将两人分别安插进户部和吏部。

        六部当中,朱栎人际关系最薄弱的两个部门,便是户部和吏部。

        别看现在所有人都对他的话言听计从,那是因为还在一个框架内下达的行政命令。

        可一旦日后要跳出这个框架,甚至要进行一些改革措施的时候,这两个部门的人没准就会直接把状告到朱元璋面前去!

        所以在登基之前,他就得想办法把这两个人安排进户部和吏部。

        而且至少要是给事中的级别,回头登基之后再给他们升官,成为侍郎甚至尚书的时候,这两个部门也等于是彻底握在他的手中了。

        想到这些,朱栎突然觉得当皇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可能在外人看来,当皇帝无非就是嘴巴一张,嬉笑怒骂之间就能掌控乾坤,指点江山,底下人只要按照他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但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底下人到底听不听你的!

        即便听了,又能做成什么样?

        自古以来,上面说一套,底下做一套的倒行逆施之举还少么?

        这就是培养班底的重要性!

        说干就干,朱栎当天就把杨启和杨士奇召到了御书房内,三人就开始‘密谋’如何搞定内阁的事情。

        如今的内阁,因为朱元璋基本是闲置不用的状态,所以并没有什么首辅次辅的说法,其中的大学士基本上也都是一个级别的存在。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杨启和杨士奇被任命首辅和次辅,必然会引起内阁不少老臣的反弹。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一旦任命内阁首辅,就相当于要重用内阁了啊!

        那帮在内阁呆了许久的老臣,又怎么甘心这桃子就被杨启和后来的杨士奇如此轻易的给摘走?

        所以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但不管阻力有多大,这件事情朱栎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自由时间啊!

        可别小看由内阁和没内阁的区别。

        就跟朱元璋让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