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战争利器

第(2/2)页

式坦克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

        虎i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焊接点品质很高,装甲都是采用点焊,而不是铆接。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并控制前方的扣链齿轮,悬挂系统使用了扭力棒,类似三号坦克。

        炮台有一个圆型的地面,而从车底到车顶有157公分高。而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双用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  l/56  的变种是被用作虎i的主炮。

        而在二战时期,最有射击效率及可怕的虎ii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的改进型。

        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照非常直的弹道轨迹而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  瞄准器。

        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x18英吋的目标上。

        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约1600米的距离外直接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通常远过这个有效直线距离。

        但是在德军王牌坦克手的农村狙击战中战果十分明显。

        虎i与早期的德国坦克相比,为完全颠覆了以前的设计哲学。在此之前的德国坦克,是十分重视坦克的机动性、装甲与火力的平衡。

        其实这种书面上的完美军事理论,其实脱离了战争的现场客观事实。

        事实证明,只要是纸上谈兵,迟早系车毁人亡。

        当时,德军中拥有最强火力的坦克,为装备50毫米炮的三号坦克,虽然在火力上不及敌方坦克,但是德军的战术优势正好弥补了该缺陷。

        在设计哲学上,虎i舍弃了之前重视的平衡性,以牺牲机动性来换取装甲及火力上整体强化的重型坦克。

        别人在重点偏重坦克的轻便,他们在设计厚重。

        开发初期,六号坦克的前身原为1937年制作的dw  i、翌年的dw  ii及再后来的vk3001(h),到1941年为止一共试制了3辆。不过这个系列后来被停止,改为优先开发较大型的vk3601(h)。vk3601(h)为亨舍尔自行开发的产物。

        其本身在原始设计上的要求,系需要拥有在1,400米外击穿100毫米装甲的能力,而防御力上,则要求前方装甲厚度需要有100毫米。有别于德军的关于这个要求,为与后来德军遭遇t-34时的作战经验无关,真正的原因是在进攻法国的西方战役时遇上雷诺b1与玛蒂达ii步兵坦克等盟军的重型坦克。

        在了解到三号坦克及四号坦克所搭载的短炮身炮其穿透能力无法击毁英国与法国的坦克时,对此相当不满的阿道夫希特勒于1941年5月26日下达了开发新型坦克的命令。

        该新型坦克不但需要拥有较以往坦克更强的主炮与装甲,亦被要求能作为先头部队,突破敌方阵地。

        其实希特勒只是看问题,不看机械原理。其实不懂机械制造的希特勒蛮横的暴君态度,也使得坦克必须也是跑得快的乌龟,这样的一种东西出现了,它就是——虎i。

        原本亨舍尔正在研发准备搭载在vk3601(h)上的锥膛炮,但后来以制作弹头的钨不足为理由而终止。

        而vk3601(h)为了达到要求,因此考虑搭载由88厘米高射炮改造而成的坦克炮,但要实行事实安装的话,必须将炮塔增大,这样一来,变相不得不进行加大车体等连串修改。

        这看来,就是全面的一种坦克设计理念在挑战德国的坦克设计师。

        亨舍尔将vk3601(h)的放大版,重新设计成vk4501(h),后来更获得采用,成为虎i的原形体。

        而炮塔部份,则是使用克虏伯为同时期由保时捷教授设计的vk4501(p)所研发的炮塔。这是为了赶及研发限期,迫于无奈下的做法。

        当然我只能形象的比喻,这是迫使波塞冬拿着吃饭的叉子

        此后,vk4501(p)于1942年7月27日,在库斯麦多夫与vk4501(h)进行比较审查期间,由于性能上不合格,最后被终止研发。

        虎i的车体成现的形状与布局,虽然大体上看来与四号坦克相似,但战斗重量却是其2倍以上达57吨。

        增加的重量来自更厚重的坦克炮塔的钢板装甲及大口径主炮,为此必然需要更大达540升的油缸与92发炮弹存量的弹药库、马力更强的引擎、更扎实的波箱以及悬挂系统。

        (本章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