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从一块手表看到的差距

第(1/2)页

当然,国内也有自己生产的手表,但在零件数目方面就比不过这块表,零件越多代表着它的故障率也越高,但劳力师以精准闻名,所以说明它的工艺更加的先进,同时材料的质地也要好些。

        不过随着刘琅耐心的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将这块手表拆卸下来,每个零件的位置和形状都被他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之中。

        但是这绝对不是说刘琅现在就能把这块表完全仿制出来,即使仿制出来,这表也绝对不能和劳力师相比,其关键就在于材料以及加工技术方面的缺陷。

        毫无疑问,这块劳力师手表所用的材料除了黄金外,大部分都是钢材,这些钢材叫做不锈钢,遇水不会生锈。

        不锈钢在二十多年后已经应用非常广泛了,就算老百姓切菜用的菜刀都是不锈钢制造,但在八十代初期,整个国家也没有几家工厂能够生产出不锈钢来。

        刘琅在书里看过,其实早在60年代初,当时的沪钢就采用返回吹氧法冶炼出不锈钢。1961,沪钢在国产76毫米二辊斜轧穿孔机上穿制出属于我国首次生产的不锈钢管坯,并试制成功从原料到成品完全国产化的我国第一支航空不锈钢管。

        从此,我国的不锈钢生产才开始逐渐发展,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不锈钢的发展几乎就是原地踏步,生产出的不锈钢只能用在航天工业中,至于说老百姓,那是想都不要想。

        刘琅的爷爷就有一块手表,是五年前花了一百多块钱买的,全钢打造,可惜就怕沾水,沾上水的赶紧擦干净,要不然就生锈。

        劳力师手表显然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显然西方国家不锈钢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

        另外这块手表的研磨水平也非常高,国内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机床能研磨出如此光滑且又如此微小的零件来。

        在1980年,国家曾对机床行业的现状有过一次统计,当时国家机床拥有量为283万台,其中粗加工车床构成比为60%,精加工磨床占不到10%,而工艺落后的原因就在于粗加工机床多而精加工机床少。

        比如原来刘东来上班的轴承厂,厂里面使用的机床还是最原始的无心磨床、双端面磨床、轧辊磨床,这种机床诞生在二十年代,精度非常低,一般小于一两厘米的钢珠就无法研磨了,而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技术最高的磨床精度也只到毫米级,而国外70年代就已经制造出采用微处理机的数字控制和适应控制等技术的磨床,精度已经到了微米级别,国家跟西方发动国家相比,技术方面的差距可谓是天差地别,不用说别的了,就是这块手表中最小的一个齿轮只有两三毫米大小,这个微小的零件上还布满了花纹,简直比头发丝还要细,显然都是采用数控机床打磨而成。

        刘琅在华夏大学的图书馆中查阅资料,看到了在六十年代国家曾经有过一次“精密机床会战”中,首都二机就以当时国外最先进外圆磨床为追赶目标,研发成功加工圆柱度达到1~2微米,光洁度达到14级的mg142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