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六朝古都掌故

第(2/2)页

然,避免吴越国侵扰造成意外纠纷,以防给中原用兵提供口实。李煜不是在拖延时间,而是妄想改变北宋对南唐的基本态度,指望人家不打自己,最后当然只是一厢情愿了。不过,尽管李煜最终未逃脱国亡家破、“一朝归为臣虏”的厄运,但在当时,南唐的卑恭屈礼毕竟使其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保持了和平局面,毕竟太祖东征西讨的,军费浩繁,必须得休养生息一阵才行。

  李煜政治低能,却是个艺术天才,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如《虞美人》等,被称为“千古词帝”,和北宋末年的徽宗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结局有着惊人的相似,后人常常拿他两人来比较。不过,使他丢掉性命的也是这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借此用马钱子毒,也叫牵机引杀之,下场悲惨。

  马钱子其主要成分是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基督山伯爵》中的艾德蒙就是用这东西把法官一家都干掉的,可见报复的手段是无问东西,古今通用的。马钱子碱会破坏中枢神经,导致强烈反应,最终会导致肌肉萎缩,绝对是比得上鹤顶红那些奇毒的。其间中毒者会窒息,无力及身体抽搐。中毒者会先脖子发硬,然后肩膀及腿痉挛,直到中毒者蜷缩成弓形。并且只要中毒者说话或做动作就会再次痉挛。尸体仍然会抽搐,面目狰狞。太宗的狠毒,从这里可见一二了。

  再说说南京的景点,多灾多难的南京,每遇二三百年就要遭回浩劫,所以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想体验一把王谢的风流,就必须去趟鸡鸣寺,鸡鸣寺有一口灌园的井,据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沉溺于美色。隋朝大军打来的时候,陈叔宝慌慌张张带着张孔两个妃嫔,躲入景阳楼枯井中。张贵妃和孔贵嫔吓得泪流满面,淌下来的胭脂沾湿了井栏,石栏留有胭脂痕,这口井也因此得名胭脂井。

  “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的莫愁湖在华严庵里,园内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间,湖水荡漾,碧波照人。胜棋楼、郁金堂、赏河厅、水榭、抱月楼、光华亭、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一派“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云飞”的宜人景色。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畔则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从夫子庙前的画舫上游历一番,遥想当年的良辰美景,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十里珠帘,六朝金粉,让人忍不住唏嘘慨叹。宋代,这里逐渐复苏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两代,十里秦淮迎来了她历史的鼎盛时期。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浆声灯影,让人浮想联翩。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后来明故宫变成一堆瓦砾,原因有三:1、朱棣迁都北京,如此之大的明故宫只有极少数维护人员,后来明中期遇到大火等,加上地基下沉等,导致明故宫遭到荒废。2、清军攻占南京之后,就开始了蹂躏明故宫。首先,南京故宫已经被清廷改成满城,旗人都居住在原本的南京故宫里面。其次,对南京故宫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一些大殿之类的改成了将军和都统衙门,还有部分大殿被拆毁,改建成一栋栋居民的住房,用来供给旗人居住。基本上清军修房子,只要缺什么材料,都会从明故宫里拆毁。3、太平军攻陷南京时,在满城与清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昔日皇宫成为战场,大战后的昔日明故宫基本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常在此地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有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盛况空前。相传此事感动了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民国时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直接成了北京的菜市口,现在是烈士陵园。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韩世忠后来就是在燕子矶附近的八卦洲也就是黄天荡大败金兀术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谈。

  说到吃,清代四大才子之一的袁枚(另外三个分别是纳兰性德,字容若;纪昀,字晓岚;周渔湟,这个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康熙字典》这哥们是主编)写的《随园食单》,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这哥们完全是一个美食家,放现在绝对可以当《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

  这里只说一道当地特别出名的菜,干丝,具体做法是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滗去了水,抟成圆锥,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了,《舌尖上的中国》有介绍,至于是啥味道,还真没吃过,估计差不到哪去。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